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Work Hours
Monday to Friday: 7AM - 7PM
Weekend: 10AM - 5PM

深入了解 Par Value 的中文意思,探討股票和債券的「面額」與「票面價值」,釐清與 Face Value、PBR 的差異,並解析台灣在地法規應用,助你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在金融圈,尤其是討論股票或債券的時候,「Par Value」這個詞總是會冒出來。它在中文裡通常翻成「面額」或「票面價值」。
簡單講,Par Value 就是股票或債券一開始發行時,公司或發行者訂下的那個名義數字。在會計帳上,這數字有它的位置,但別搞錯,它跟市場上賣的真實價格可不是一回事。拿股票來說,面額是每股在股本裡的最低標記;債券呢,票面價值則是到期時發行者保證還給你的本金。
搞懂 Par Value 的基本概念,就能更輕鬆地看清它在各種金融工具裡的運作方式。就像一個起點標記,讓後面的價值計算和會計處理都有了基礎。

聊到 Par Value,常常會跟「Face Value」扯上關係。雖然有時候兩者聽起來差不多,但細看之下,它們有關鍵的不同點。弄清楚這些,能讓你對金融術語更有把握。
Par Value,中文常說「面額」或「票面價值」,專指股票或債券發行時的法定名目數字。那是個固定值,從公司設立或新發行時就敲定。比如,一張債券的 Par Value 可能是 1,000 美元。
Face Value,也譯成「面值」或「臉值」,範圍廣一點。它可能等同 Par Value,但也可能延伸到帳面價值、名義價值,甚至資產的表面數字。比方說,在合約裡,Face Value 可能就是上面寫的金額,不見得反映真實經濟價值。
歸納起來,Par Value 強調發行時的特定名目,尤其在會計和法律上。Face Value 則更泛用,涵蓋 Par Value 也包括其他表面價值。在投資世界,Par Value 的定義特別關鍵,因為它牽動股本和債券本金這些核心指標。
股票裡的 Par Value,也就是面額,跟股東權益和公司財務架構緊密相連。在台灣,公司法這些年來變得更靈活,股票面額的規定也跟著鬆綁。
面額是公司發股票時預設的價格。早年,很多國家要求股票得有面額,通常定得很低,像每股 10 元新台幣。這數字主要用來當會計基礎,算出公司的股本。股本就是股東最初投的錢,面額則是那筆錢的最小單位。
但記住,Par Value 絕對不是市場交易價格。股價會受公司業績、獲利能力、產業走勢、供需平衡和大環境影響。所以,一張面額 10 元的股票,在交易所可能賣得高得多,或低得多。
現在,台灣和其他地方的公司法都推無面額股票。這種股票不設固定面額,直接用發行價入股本。公司資本變得更彈性,也少了很多面額跟股價的混淆。知道 Par Value 在股票裡的角色,就能幫投資人看清股本怎麼組,避免被低面額騙了,以為股價就跟它綁死。

債券的 Par Value 比股票明確多了,它直指本金還款和利息怎麼算。
票面價值就是債券到期時,發行者答應還的本金。舉例,一張 1,000 美元面額的債券,到期日你會拿到 1,000 美元,不管市場利率怎麼變,債券市價怎麼動搖。
債券的票息率,也就是定期利息,通常以 Par Value 當底數。比方,一張 1,000 美元面額、5% 年票息的債券,每年給你 50 美元利息。
跟股票不一樣,債券市價會隨市場利率晃動。利率漲,新債券票息高,老債券吸引力掉,市價就跌破 Par Value;利率落,老債券票息亮眼,市價可能超過 Par Value。
所以,Par Value 是債券本金和票息的基準。但買賣時,投資人得盯市場價和到期殖利率,才算出真回報和風險。
評估公司價值,PBR(股價淨值比)是常見指標。但很多人把 PBR 和 Par Value 搞混,雖然都碰價值,計算和意義卻天差地遠。
Par Value,就是發行時的名目價值,用在會計上,標股本最低價。它跟公司現在資產價值沒太大關係。
Book Value,帳面價值,是股東權益總額,從資產負債表來:總資產減總負債。這數字更貼近公司淨資產,如果清算,股東理論上能拿到的。
PBR 公式是市場股價除以每股帳面價值。它用帳面價值比市場怎麼看公司,顯示投資人為每塊淨資產願付多少。
PBR 解讀:
Par Value 是歷史會計數字,PBR 則基於真實淨資產的市場看法。分析公司時,分清兩者,用帳面價值算 PBR,才準。
台灣金融市場,Par Value 的用法和法規一路變遷。對本地投資人和企業,這些細節很重要。
以前,台灣公司法要求股票有面額,常設 10 元新台幣。這是為穩股本,簡化會計。但市場進步,接軌國際,台灣公司法在 2025 年大修,開放無面額股票。現在,公司可選有面額或無。
無面額股票讓發行價更靈活,貼市場和公司價值。新公司或募資時,資本安排多樣。投資人懂這變化,就能讀懂股本結構。
不只普通股,Par Value 在債券也用:票面價值是到期本金。特別股有時有特定面額或優先價值,跟普通股不同。
總的,台灣公司法鬆綁面額,債券用票面價值,都顯 Par Value 在金融裡的角色。投資人看本地法規和實務,決策更聰明。
股票的「面額」(Par Value)是公司發行股票時的名目價值,主要用於會計上的股本計算,通常很低(例如 10 元)。而「股價」則是股票在公開市場上的實際交易價格,受市場供需、公司營運等因素影響,會隨時變動。對於您買賣股票的操作本身沒有直接影響,因為您是以市場上的股價進行交易。但了解兩者的區別有助於您理解公司的財務結構,並避免被低面額誤導。
「無面額股票」是指公司發行股票時,不再設定一個固定的名目價值。所有發行價格都直接計入股本。台灣目前有,公司法已允許公司發行無面額股票。
優勢包括:
Par Value(面額/票面價值)通常是指股票或債券發行時的法定名目價值,在會計和法律上有特定意義。
Face Value(面值/臉值)的涵義較廣泛,可以包含 Par Value,但也可能指帳面價值、名義價值等表面價值。在金融投資中,Par Value 的定義更精確,是理解股本和債券本金的關鍵。
兩者並非直接代表資產的市場真實價值,市場價值是獨立於兩者變動的。
不一定。債券的票面價值(Par Value)1000 元,是指債券到期時發行者承諾償還的本金金額。
然而,您在市場上買賣債券的價格(市場價格)會隨市場利率、發行者信用狀況等因素波動,可能高於或低於 1000 元。例如,若市場利率上升,相同票面價值但票息較低的舊債券,其市場價格可能會低於 1000 元。
不是。每股面額 10 元僅是股票的會計名目價值,是計算公司股本的基礎。它不代表股票在公開市場上的實際交易價格。
股票的股價會受到公司營運、產業前景、市場供需等眾多因素影響,可能遠高於或低於 10 元。例如,一家表現良好的公司,其股價可能高達數十元甚至上百元,即使其面額仍是 10 元。
PBR(股價淨值比)不一定越高越好。PBR 是用來評估股價相對於公司帳面價值(每股淨值)的高低。PBR 越高,可能表示市場對公司未來成長預期很高,或者股價被高估;PBR 越低,可能表示股價被低估,或者公司面臨經營挑戰。
PBR 與股票的 Par Value (面額) 無關。PBR 的計算基礎是帳面價值(總資產減總負債),而非面額。
在過去,台灣公司法規定股票面額通常為 10 元,這是法定上的慣例,目的是為了統一會計記錄的基礎。較低的0.1 元面額(例如 1 元面額的 1/10)在過去較少見,但若有,可能反映了公司在設立或增資時的特定會計考量,或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的發行規定。
現在台灣已開放無面額股票,因此公司可以選擇不再設定固定面額。對於有面額股票而言,面額本身意義不大,對股價或公司價值沒有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帳面價值和市場股價。
Stated Value(聲明價值)和Par Value(面額/票面價值)在中文翻譯上可能相似,但它們在財務和法律上的意義有所不同。
Par Value 通常是指股票或債券發行時的法定或名目價值,是會計上的基準。例如,債券的到期償還本金。
Stated Value 則是指公司在章程或股東會上「聲明」或「指定」的價值,它可能出現在優先股(Preferred Stock)上,用於定義其股息或清算時的優先權。Stated Value 的靈活性比 Par Value 更高,它不一定是法定強制規定的。
在投資上,Par Value 對於計算股本和債券本金重要;而 Stated Value 則更側重於理解特定股票(如優先股)的權利與價值分配。
在台灣,公司法已於 2025 年進行重大修正,取消了股票必須有面額的強制規定。這意味著公司現在可以選擇發行「有面額股票」或「無面額股票」。
對於有面額股票,公司法允許其面額「由章程規定」,過去常見的 10 元面額不再是唯一選擇,公司可以自行決定。對於無面額股票,則不設面額,其發行價格直接構成股本。
這項修法提供了企業更大的彈性來規劃其資本結構。
是的,債券的票面利息(Coupon Interest)是基於其票面價值(Par Value)來計算的。
計算公式為:每年票面利息 = 債券票面價值 × 年票息率(Coupon Rate)。
例如,一張票面價值為 1,000 美元、年票息率為 5% 的債券,每年將支付 50 美元(1,000 美元 × 5%)的利息給債券持有人。這個利息支付是固定的,直到債券到期為止,不論債券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如何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