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銀行下調摩根大通評級,金融股何去何從?

在市場動盪中,匯豐銀行的成本削減措施引發關注,分析師對銀行股的分歧評級將影響投資決策。Q1財報揭曉銀行業未來走向。

你是不是好奇,面對現在的市場狀況,大銀行們都在忙什麼?

是啊,全球的金融巨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不僅要應對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內部也在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像匯豐銀行(HSBC)積極地削減成本,而華爾街的分析師們對不同的銀行股有著各自的看法。同時,大家都在引頸期盼,主要銀行的最新一季財報會透露出什麼樣的訊號?

雖然我們手上的資料並未直接顯示匯豐具體下調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評級或對銀行股全面轉為謹慎,但這些資訊確實反映了大型銀行目前的策略重點分析師們的觀點,以及整個產業的一些重要趨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些資訊,看看這些銀行巨頭是如何在變局中尋找方向的。

一間繁忙的銀行辦公室,員工在工作

  • 大銀行的內部調整與成本削減趨勢。
  • 分析師對銀行股的不同看法與評級。
  • 未來財報季的影響及市場反應。

匯豐銀行的大動作:為了省錢,內部怎麼改?

最近,匯豐銀行(HSBC)為了達成他們的成本削減目標,動作可是不小。他們的目標是省下30億美元的費用,聽起來是不是很龐大?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匯豐正在從內部開刀。據說,他們計劃裁減大約40%最資深的經理人,人數約70位左右。想想看,這幾乎是砍掉一半的頂層管理者了!同時,他們也在進行職位降級,比如把一些總經理降為董事總經理。

一位金融分析師正在檢視銀行股的報告

除了裁員和降級,就連差旅預算也在緊縮中。這些措施都顯示匯豐正努力地壓縮開支,提高效率。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這樣緊縮的背景下,匯豐在2024年前九個月還是額外撥出了3億美元用於獎金。這讓人不禁想,雖然整體要省錢,但對於關鍵人才的獎勵是不是沒有完全放棄?不過,第四季的獎金發放是否會受到成本削減的影響,這點還有待觀察。目前,匯豐的員工薪酬佔總支出的大約58%,這也是很大一塊成本。

項目 預算 註解
目標節省成本 30億美元 包括人員及各類開支
裁減經理人數 約70位 佔比40%
獎金撥出金額 3億美元 針對關鍵人才

回辦公室的規矩:銀行巨頭們怎麼看?

除了財務上的調整,許多大型金融機構也在重新規範員工的工作模式。這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工作的政策。

像匯豐就要求他們在英國的員工每週至少回辦公室三天。而且這不是說說而已,他們還會透過考勤數據來監控。如果員工不遵守規定,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變動薪酬(也就是獎金)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在這方面態度更為強硬,他們的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就強力主張員工要全面返回辦公室。他認為,對於年輕員工來說,在辦公室跟著資深同事學習非常重要。

你可以看到,無論是匯豐還是摩根大通,這些金融巨頭都傾向於讓員工增加辦公室出勤,這似乎成了後疫情時代金融業的一種「新常態」

分析師怎麼看?美銀、高盛的評價為何不同?

當銀行自己忙著調整時,外部的金融分析師也在緊密關注著這些大型銀行的動態,並給予他們不同的評級和目標價。這些評級往往會影響市場投資人對這些股票的看法。

舉例來說,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師Betsy Graseck最近就上調了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評級到「增持」(Overweight),意思是他們認為這支股票未來可能會表現得比大盤或同業更好。為什麼呢?原因包括美國銀行股價下跌後顯得更有吸引力,以及分析師預期它在2026年的盈利和股本回報率(ROE)會不錯。

但同一位分析師卻下調了高盛(Goldman Sachs)的評級到「等權重」(Equal-weight)。主要的理由是,高盛的業務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投資銀行業務,而這個業務對經濟衰退的風險和市場狀況的惡化特別敏感,反應也最快。

花旗銀行(Citi)的分析師Keith Horowitz也對美國銀行讚譽有加,他認為相對於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美國銀行的股價有明顯的折價,而且它在防禦性、信用品質和資本狀況方面都表現良好。

另外提一下,我們從資料中看到,摩根大通的分析師Chris Schott也對製藥公司嬌生(Johnson & Johnson)發表了看法,維持了「持有」評級,並給了目標價。這說明摩根大通的分析團隊涵蓋範圍很廣,不只關注銀行業,也分析其他產業的標的。

Q1財報季來臨:銀行業的成績單能告訴我們什麼?

接下來一段時間,像是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等主要美國銀行都要陸續公布他們第一季度的財報了。對於市場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為什麼重要呢?因為銀行業的健康狀況,往往是觀察整體經濟狀況的一個早期指標。銀行放貸的情況、信用品質、淨利息收益等等,都能反映出企業和個人經濟活動的熱絡程度。

目前,雖然摩根大通今年以來的股價跌幅比美國銀行要小,顯示市場對它的看法可能稍好一些,但整體銀行板塊仍然受到許多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比如聯準會未來是否會降息、殖利率曲線的變化等等。

所以,當這些銀行巨頭的Q1成績單出來時,分析師和投資人會仔細檢視裡面的每一個數字,試圖從中找出銀行業未來的可能走向,甚至是整體經濟的潛在趨勢

結語:變局中的銀行業

總結來說,現在的銀行業正處於一個充滿挑戰與機會並存的時期。從匯豐銀行內部大刀闊斧地進行成本控制與組織調整,到不同分析師對特定銀行(如美國銀行、高盛)給出分歧的評級,再到整個產業面臨的辦公模式變革,以及即將到來的關鍵財報季,都顯示出這個產業的複雜與動態。

理解這些趨勢,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到銀行巨頭們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隨著Q1財報的揭露,市場將會有更明確的資訊來判斷這些策略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實際影響。

請注意:本文提供的所有資訊均為市場觀察與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涉及風險,請務必自行研究或諮詢專業人士。

常見問題(FAQ)

Q:大銀行目前面臨什麼主要挑戰?

A:主要挑戰包括成本削減、員工回程及市場評級的變化。

Q:為何匯豐銀行進行裁員和降級?

A:匯豐銀行希望透過這些措施達成30億美元的成本削減目標。

Q:分析師對美國銀行和高盛的看法有何不同?

A:美國銀行獲得較高評級,而高盛因其投資銀行業務敏感於市場變化而被降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