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全球銀行股強勢崛起:多重利好驅動,後市可期?
你或許已經注意到,近年來科技股、AI概念股成為市場焦點,但你知道嗎?沉寂已久的銀行股,在2025年上半年卻默默地強勢崛起,表現甚至跑贏了大盤,跌破了許多人的眼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曾經被看衰的金融巨頭,重新展現出驚人的活力,擺脱了數十年來的低谷呢?

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從利率環境的轉變、監管政策的變化到資本市場的熱潮,究竟是哪些關鍵因素正在推動銀行業的復甦。我們也會探討歐洲銀行如何在這波浪潮中脫穎而出,並分析這股強勁趨勢是否能持續下去,以及作為投資人,你該注意哪些細節。
此外,以下是相關的重點整理:
- 銀行股回升的主要驅動因素分析。
- 不同地區銀行業表現的比較。
- 未來可能影響銀行股的潛在風險。

利率環境轉變的推動:降息預期激發貸款活力
要了解銀行獲利的關鍵,首先要看懂「利率」這個大魔王。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收取貸款利息。當市場預期利率會下降,會發生什麼事呢?
- 貸款需求大增: 想像一下,如果你想買房,房貸利率變低了,是不是會更有意願去貸款?同樣地,企業會覺得借錢投資的成本變低,也更願意擴張。這就是為什麼聯準會(美國中央銀行)預期今年會進一步降息,以及歐洲央行(歐元區中央銀行)已經多次降息,會讓市場感到興奮的原因。低利率環境刺激了抵押貸款、商業貸款和消費信貸的需求,讓銀行的錢能更順利地借出去,從而賺取更多利息收入。
- 淨利差(NIM)的調整: 許多人擔心降息會縮小銀行的淨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 NIM),也就是銀行放款利率與存款利率之間的差額。短期內確實有可能,但長期來看,隨著貸款量增加,加上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調整,這反而是有利於銀行獲利能力的回升。例如,歐洲斯托克600銀行指數在2025年上半年上漲了29%,創下1997年以來最強表現,正是受到歐洲央行降息週期和其潛在刺激經濟的樂觀預期所推動。

當錢變得便宜了,大眾和企業更有意願借錢,銀行的核心業務自然也就活絡起來。這就像一池靜水重新被注入活水,開始流動起來,為魚兒(銀行)帶來更多養分。
另外,以下是利率變動對銀行業的具體影響:
- 增加貸款量,提升利息收入。
- 調整資產負債表,優化收益結構。
- 促進銀行業務多元化發展。
監管鬆綁與體質強化:壓力測試與去監管化雙重利好
銀行業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嚴格監管。但現在,這股風向似乎正悄悄轉變,為銀行股帶來新的動力。
- 川普政府的去監管化預期: 如果美國前總統唐納德·川普再次上任,市場普遍預期他會推動對大型銀行的去監管化措施。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強化補充槓桿率」(Enhanced 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 eSLR)。這個規定要求銀行持有更多資本來應對風險。如果eSLR被放鬆,銀行就不需要鎖住那麼多現金,可以把更多資本投入到放款、投資或回購股票上,這對銀行的獲利能力和給股東的回報都有正面影響。這就像是把銀行的「緊箍咒」鬆開了一些,讓他們能更靈活地運用資金。
- 聯準會壓力測試的信心加持: 每年,聯準會都會對美國主要銀行進行「壓力測試」,模擬經濟遭受嚴重衝擊時,銀行是否有足夠的普通股一級資本(Common Equity Tier 1, CET1)來抵禦風險。今年,聯準會年度壓力測試結果再次顯示,美國銀行體系穩健,能夠應對經濟衝擊。這份報告有效地增強了市場對銀行體系韌性的信心,打消了投資人對去監管化可能帶來潛在風險的擔憂,為銀行股的強勁表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就像銀行定期參加「健康檢查」,並且每次都拿到「優等」成績單,讓大家更放心他們的體質。
有了政策面和體質面的雙重利好,銀行不再只是被動地承受監管壓力,而是有機會重獲自由,釋放出更大的經營潛力。
進一步來說,監管鬆綁對銀行業的長遠影響包括:
- 提升資本運用效率,促進業務創新。
- 增加資本市場參與度,擴大投資機會。
- 強化國際競爭力,吸引更多外資流入。
資本市場的助力:IPO熱潮與財富管理業務增長
銀行除了借錢給你賺利息,他們還有很多其他賺錢的本事,尤其是在資本市場活躍的時候。
- IPO熱潮帶來豐厚承銷費用: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 簡稱IPO)就是一家公司第一次把股票賣給大眾,變成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全球IPO市場非常活躍,許多知名公司紛紛上市,像是雲端運算公司CoreWeave、支付服務商Chime、數位資產公司Circle Internet Group等都成功完成了募資。銀行在這時候扮演什麼角色呢?他們就是這些公司上市的「保薦人」和「承銷商」,幫助公司發行股票,並從中收取豐厚的「承銷費用」。想想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這些在IPO領域非常活躍的銀行,當IPO市場活絡起來,他們的口袋也跟著發亮。
- 有利的股票市場條件: 隨著全球股市接近歷史高點,這也直接惠及了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當你手上的股票市值增加了,銀行替你管理的資產(也就是資產管理規模,AUM)也跟著膨脹,銀行就能收取更多的管理費用。此外,市場的波動性,雖然可能帶來風險,但也同時為銀行的交易部門創造了獲利機會,讓他們能夠從買賣證券中賺取差價。

所以,當整個資本市場像一場盛大的派對,銀行就像派對的組織者和服務商,從中獲得了可觀的收益。
進一步分析,資本市場對銀行業的具體幫助包括:
- 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客戶。
- 擴大業務範圍,進軍新興市場。
- 增強資產多樣性,分散風險。
資金流向與區域亮點:產業輪動與歐洲銀行的崛起
投資市場總是不斷變化,資金就像聰明的蜜蜂,哪裡有花蜜就往哪裡飛。近年來,一股明顯的資金產業輪動現象正在發生。
- 從「七巨頭」轉向銀行股: 過去幾年,以科技巨頭為首的「七巨頭」股票表現強勁,吸引了大量資金。但隨著這些股票漲幅巨大,有些資金開始尋找其他估值相對較低、但有潛力且穩健的板塊。此時,銀行股憑藉其具備較高的股息收益和積極的股票回購計畫,成為了新的吸金石。這就好比大家吃膩了米其林餐廳,開始轉向尋找CP值更高的巷弄美食。
- 國際資金轉投歐洲市場: 除了產業輪動,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部分國際機構投資者正將資金從其他地區轉向歐洲,特別是歐洲銀行股。這背後有多重原因,包括歐洲央行的降息行動、相對較低的估值,以及部分地緣政治的考量。
- 歐洲銀行的自我救贖: 過去幾年,許多歐洲銀行積極進行「自我改造」。他們退出非核心業務、改善資產負債表,並設定了更高的獲利目標。例如,法國興業銀行執行長斯拉沃米爾·克魯帕正在推動大規模的轉型計畫。同時,歐洲銀行業也掀起了併購活動的熱潮,創下歷史紀錄。透過併購,銀行可以獲取新的能力,像是財富管理和支付技術,進而提升盈利質量和股東回報。例如,聯合信貸銀行入股德國商業銀行,也暗示了潛在的併購機會。這些積極的變革,讓歐洲銀行股的表現遠遠超越了地區大盤,歐洲斯托克600銀行指數甚至跑贏了富時100指數和歐洲斯托克50指數。

總的來說,這波漲勢不僅是整體環境的利好,也包含銀行本身努力轉型所帶來的成果。
以下是資金流向與區域亮點的具體分析:
- 分析資金轉移的趨勢及其背後的驅動因素。
- 比較不同地區銀行業的競爭力與成長潛力。
- 探討歐洲銀行業轉型對未來市場的影響。
短期波動與長期展望:挑戰與機遇並存
儘管全球銀行股普遍看漲,但市場總會有一些短期的波動或區域性的差異,提醒我們在樂觀之餘也要保持審慎。
例如,就在全球銀行股上漲的同一天,澳洲當地金融股卻出現了單日下跌,拖累了當地的基準指數。這或許反映了市場對短期獲利回吐的壓力,或是區域性經濟數據的影響。
- 澳洲市場的獨特考量: 澳洲失業率的上升,使得市場對澳洲聯儲(澳洲的中央銀行)進一步降息的預期增強。這會對澳洲本地銀行的盈利模式產生一些影響。同時,大宗商品市場的波動,如鐵礦石期貨價格受中國刺激政策預期上漲,而焦煤價格因中國進口減少而下跌,也會間接影響澳洲經濟及相關銀行業務。
- 其他地區的宏觀經濟信號: 新西蘭的通脹率雖然上升但低於預期,也讓市場預計新西蘭央行可能在八月降息。這些地區性的經濟數據和貨幣政策預期,都會對當地銀行股的表現產生影響。這提醒我們,雖然全球趨勢看好,但不同市場之間仍存在差異,投資前需要做足功課。

銀行股主要驅動因素與潛在波動點比較
因素類型 |
主要驅動因素 (全球銀行股上漲) |
潛在波動點 (需留意) |
利率政策 |
聯準會/歐洲央行降息預期刺激貸款需求 |
降息幅度與速度不及預期,或影響淨利差 |
監管環境 |
潛在去監管化,壓力測試結果穩健 |
政策變化不確定性,新風險的出現 |
資本市場 |
IPO活躍,股市高點帶動財富管理業務 |
股市回調,IPO活動降溫 |
資金流動 |
產業輪動,國際資金流向歐洲 |
資金再次轉向其他板塊,地緣政治風險 |
區域經濟 |
歐洲銀行營運效率提升與併購活動 |
部分地區(如澳洲)經濟數據可能影響當地銀行 |
綜合來看,全球銀行股的整體估值目前相對合理,且普遍提供不錯的股息回報和積極的股票回購政策,對於追求穩定收益和長期價值的投資者來說,仍具吸引力。
結論:新篇章的開啟,但謹慎仍是上策
回顧2025年上半年,全球銀行股確實走出了令人驚豔的行情。從降息預期帶來的貸款需求增長、監管環境的可能鬆綁、壓力測試的信心加持,到IPO熱潮與財富管理業務的蓬勃發展,以及產業輪動和歐洲銀行的積極轉型,這些多重利好因素共同推動了銀行股擺脫了過去數十年的低迷,開啟了新的篇章。
我們看到,無論是北美還是歐洲的銀行,都展現出強勁的復甦勢頭。這不僅是數字上的表現,更代表了市場對銀行業未來盈利能力和韌性的重新肯定。
然而,金融市場充滿變數,銀行股的表現也會受到宏觀經濟、政策變動和突發事件的影響。儘管當前氛圍樂觀,但我們仍需保持謹慎,密切關注市場動態,並根據自身情況做出判斷。
【重要免責聲明】本文僅為資訊分享與知識教育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金融市場有風險,投資前請務必自行研究並諮詢專業人士,謹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常見問題(FAQ)
Q:為什麼銀行股在2025年上半年表現強勁?
A:主要原因包括利率環境的改善、監管政策的放鬆,以及資本市場的活躍,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銀行業的復甦。
Q:低利率環境對銀行的淨利差有何影響?
A:短期內低利率可能縮小淨利差,但長期來看,隨著貸款量增加和資產負債表的調整,淨利差有望回升,提升銀行的獲利能力。
Q:歐洲銀行業的轉型對全球銀行市場有何影響?
A:歐洲銀行業的積極轉型和併購活動提升了其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進一步鞏固了歐洲銀行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對整體銀行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