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Work Hours
Monday to Friday: 7AM - 7PM
Weekend: 10AM - 5PM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不斷尋求既能吸引新客、又能提升既有客戶價值的策略,而階梯式定價(Tiered Pricing)正是其中一項極具彈性的收費設計。這種模式的核心精神在於「按量分級」——將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規模劃分為多個層級(Tier),每一層級對應不同的單價。當用戶的使用量超過某個門檻時,僅超出部分適用更高或更低的新費率,而非全部用量重新計價。
舉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台灣的家庭用電計費即採用類似邏輯。每月用電量在基準度數內享有較低單價,一旦超過,超出的部分才會以較高費率計算。這種設計不僅鼓勵節能,也讓高用量家庭合理負擔更多成本。同樣地,在商業領域中,階梯式定價能有效區隔不同使用強度的客戶群,從個人用戶到大型企業皆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對企業而言,這不僅降低入門門檻以擴大市場滲透,更能從重度使用者身上挖掘更高的營收潛力,達成獲利與成長的雙贏局面。
為了更清楚說明階梯式定價的實際運算方式,我們可以想像一家提供雲端儲存服務的公司,其客戶涵蓋個人用戶、小型工作室與大型企業。為了兼顧各類型使用者的需求與支付能力,該公司設計了三層級的儲存方案,讓用戶依實際用量付費,避免資源浪費或服務不足的情況。
以下是該公司的收費結構:
級距方案 | 儲存空間範圍 | 每 GB 單價 |
---|---|---|
基本版 | 1 – 10 GB | 10 元 |
進階版 | 11 – 50 GB | 8 元 |
企業版 | 51+ GB | 5 元 |
現在假設一位客戶本月使用了 25 GB 的儲存空間,他的費用並非統一以某個單價計算,而是分段累進: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超出基本版範圍的用量才會適用進階版的價格,原本的前 10 GB 仍維持原價。這種「邊際計價」的特性,使得客戶即使用量增加,也不會導致所有資料 suddenly 變貴,大幅提升了費用的透明度與可預測性,有助於建立長期信任。
作為現代商業策略中的重要工具,階梯式定價在 SaaS、雲端服務與公共事業等領域廣受採用。然而,任何定價模型都有其適用情境與潛在風險。企業在導入前,必須全面評估其利弊,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在制定收費策略時,企業常面臨多種選擇。階梯式定價雖具優勢,但並非萬能解方。理解它與其他主流模式的差異,有助於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模型 | 計價邏輯 | 適用情境 | 對廠商的優點 | 對客戶的優點 |
---|---|---|---|---|
階梯式定價 (Tiered Pricing) | 按用量「分段」計費,每個級距有不同單價,只有超出部分適用新費率。 | SaaS 服務、公共事業(水電費)、API 呼叫次數。 | 營收最大化,能從高用量客戶獲取更多價值。 | 成本結構清晰,可預測性高,不會因用量增加而懲罰已購買的數量。 |
純量定價 (Volume Pricing) | 一旦總用量達到某個門檻,「所有」單位的價格都適用該門檻的優惠價。 | 電商批發、印刷服務、原物料採購。 | 鼓勵大量採購,能快速去化庫存,簡化報價流程。 | 買越多、單價越便宜,激勵效果直接。 |
固定費率 (Flat-rate Pricing) | 無論用量多少,都是單一固定價格。 | 健身房會員、串流影音平台、部分軟體訂閱。 | 極度簡單,易於行銷與管理,現金流穩定。 | 簡單明瞭,無須擔心用量超額產生額外費用。 |
以實際應用來看,若你是像 Moneta Markets 這樣的金融科技平台,提供多層級的交易帳戶服務,階梯式定價便能發揮極大優勢。例如,針對不同交易頻率與資金規模的投資者,設計相應的手續費結構與功能權益,既能吸引散戶參與,也能留住高資產客戶享受專屬優惠,形成完整的生態系。
一套成功的階梯式定價,並非憑空想像或模仿競爭對手就能奏效。它需要建立在扎實的數據分析與客戶洞察之上。根據 McKinsey & Company 的研究指出,定價是影響企業利潤最強大的槓桿之一。以下是四個關鍵步驟,幫助你打造符合自身業務的定價架構。
由於其高度的適應性與擴展性,階梯式定價已被廣泛應用於多個產業,成為驅動成長的重要引擎。
階梯式定價之所以受到眾多企業青睞,在於它兼具靈活性與獲利潛能。它讓企業得以同時服務輕度使用者與重度用戶,既擴大市場覆蓋,又能深化高價值客戶的貢獻。從 SaaS 到金融平台如 Moneta Markets,這種模式已證明能在多變的市場中站穩腳步。
但必須強調的是,成功與否取決於執行細節。若缺乏對客戶行為的深入理解,或未能清楚溝通計費邏輯,反而可能導致混亂與流失。因此,在導入前,務必自問:我是否清楚客戶的價值來源?我的數據是否足夠支撐級距劃分?我是否有機制持續優化定價?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階梯式定價將有望成為推動業務成長的核心動力。反之,若你的產品同質性高、用戶需求單一,或許固定費率或純量定價會更為合適。最終,最理想的定價策略,永遠是那個最能反映客戶價值、並與商業模式完美契合的選擇。
「階梯式報價」或「階梯式定價」在英文中最普遍且專業的說法是 Tiered Pricing。在商業溝通或研究相關文獻時,使用這個詞彙能確保對方準確理解您所指的「分級距、不同費率」的定價模型。有時也會看到 Tiered Pricing Model 或 Tiered Billing 的說法,它們都指向相同的核心概念。
這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其核心差異在於計價方式:
簡單來說,階梯式定價對賣家更有利,能保護低用量級距的利潤;而純量定價對買家更有吸引力,鼓勵一次性大量購買。
階梯式定價特別適合以下類型的企業:
決定價格點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綜合考量以下因素:
這是一個合理的擔憂。要降低客戶的困惑,關鍵在於「清晰的溝通」。您可以在定價頁面使用視覺化的圖表、簡單的計算範例或是一個互動式的計算器,讓客戶能輕鬆預估自己的費用。同時,保持級距數量在 3-5 個之間,並為每個級距取一個直觀的名稱(如:入門、成長、企業),都能大幅降低客戶的理解難度。如果溝通得當,大多數客戶會欣賞這種定價模式的公平性與可預測性。
是的,兩者都適用,但應用的側重點不同。
階梯式定價背後最核心的經濟學原理是「二級價格歧視」(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價格歧視是指企業對不同消費者或消費數量收取不同價格。在二級價格歧視中,企業無法直接辨識每個消費者的支付意願,於是設計不同的「套餐」或「級距」,讓消費者根據自身的需求「自我選擇」最適合的方案。透過這種方式,企業能夠從高支付意願的消費者(高用量者)身上賺取更多利潤(即擷取更多消費者剩餘),同時也不會因單一高價而失去低支付意願的消費者,從而達到整體利潤最大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