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式定價模式如何提升營收與顧客滿意度?

階梯式定價 (Tiered Pricing) 的核心定義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不斷尋求既能吸引新客、又能提升既有客戶價值的策略,而階梯式定價(Tiered Pricing)正是其中一項極具彈性的收費設計。這種模式的核心精神在於「按量分級」——將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規模劃分為多個層級(Tier),每一層級對應不同的單價。當用戶的使用量超過某個門檻時,僅超出部分適用更高或更低的新費率,而非全部用量重新計價。

舉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台灣的家庭用電計費即採用類似邏輯。每月用電量在基準度數內享有較低單價,一旦超過,超出的部分才會以較高費率計算。這種設計不僅鼓勵節能,也讓高用量家庭合理負擔更多成本。同樣地,在商業領域中,階梯式定價能有效區隔不同使用強度的客戶群,從個人用戶到大型企業皆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對企業而言,這不僅降低入門門檻以擴大市場滲透,更能從重度使用者身上挖掘更高的營收潛力,達成獲利與成長的雙贏局面。

雲端儲存服務階梯式定價示意圖

階梯-式定價如何運作?一個簡單範例

為了更清楚說明階梯式定價的實際運算方式,我們可以想像一家提供雲端儲存服務的公司,其客戶涵蓋個人用戶、小型工作室與大型企業。為了兼顧各類型使用者的需求與支付能力,該公司設計了三層級的儲存方案,讓用戶依實際用量付費,避免資源浪費或服務不足的情況。

以下是該公司的收費結構:

級距方案 儲存空間範圍 每 GB 單價
基本版 1 – 10 GB 10 元
進階版 11 – 50 GB 8 元
企業版 51+ GB 5 元

現在假設一位客戶本月使用了 25 GB 的儲存空間,他的費用並非統一以某個單價計算,而是分段累進:

  • 基本版(前 10 GB):10 GB × 10 元 = 100 元
  • 進階版(第 11 至 25 GB,共 15 GB):15 GB × 8 元 = 120 元
  • 總計應付金額:100 元 + 120 元 = 220 元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超出基本版範圍的用量才會適用進階版的價格,原本的前 10 GB 仍維持原價。這種「邊際計價」的特性,使得客戶即使用量增加,也不會導致所有資料 suddenly 變貴,大幅提升了費用的透明度與可預測性,有助於建立長期信任。

階梯式定價的優點與缺點

作為現代商業策略中的重要工具,階梯式定價在 SaaS、雲端服務與公共事業等領域廣受採用。然而,任何定價模型都有其適用情境與潛在風險。企業在導入前,必須全面評估其利弊,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優點

  • 降低嘗試門檻,提升獲客效率: 提供低價入門方案,讓預算有限的個人或新創團隊能輕鬆開始使用服務。這種「先用後升級」的模式,有助於快速累積使用者基礎,並透過實際體驗建立品牌黏著度。
  • 實現營收最大化: 透過差異化定價,企業能針對高用量客戶收取更高費用,從而擷取更多「消費者剩餘」。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二級價格歧視」,是一種不需直接識別客戶身分,卻能有效區隔支付意願的智慧做法。
  • 成本結構清晰,利於財務規劃: 無論是企業內部的收入預測,或是客戶自身的預算控管,階梯式定價都提供了明確的計算邏輯。用戶可以清楚掌握「用量增加會帶來多少額外成本」,減少突發性驚嚇。
  • 支援業務成長,提升客戶保留率: 隨著客戶業務擴張,他們可以無縫升級至更高階方案,無需更換供應商或重新簽約。這種「與客戶共同成長」的設計,大幅強化了長期合作關係。

缺點

  • 設計難度高,需深度數據支持: 設定合理的級距範圍與價格點,並非憑直覺就能完成。企業必須掌握客戶使用行為的分布曲線,並結合成本結構與市場競爭狀況,才能設計出既能吸引用戶又不損及利潤的方案。
  • 溝通成本較高: 相較於一口價模式,階梯式定價需要更多的說明與教育。若未能清楚傳達計費邏輯,容易造成誤解,甚至引發「被坑」的負面感受。
  • 邊際跳價可能引發抗拒: 當客戶用量接近下一級距門檻時,若價格躍升幅度過大,可能產生「懲罰效應」。例如,從 49 GB 增加到 51 GB,雖然只多了 2 GB,但若因此進入更高單價區間(假設是全量重算的誤解),將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階梯式定價與其他定價模型的關鍵差異

在制定收費策略時,企業常面臨多種選擇。階梯式定價雖具優勢,但並非萬能解方。理解它與其他主流模式的差異,有助於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模型 計價邏輯 適用情境 對廠商的優點 對客戶的優點
階梯式定價 (Tiered Pricing) 按用量「分段」計費,每個級距有不同單價,只有超出部分適用新費率。 SaaS 服務、公共事業(水電費)、API 呼叫次數。 營收最大化,能從高用量客戶獲取更多價值。 成本結構清晰,可預測性高,不會因用量增加而懲罰已購買的數量。
純量定價 (Volume Pricing) 一旦總用量達到某個門檻,「所有」單位的價格都適用該門檻的優惠價。 電商批發、印刷服務、原物料採購。 鼓勵大量採購,能快速去化庫存,簡化報價流程。 買越多、單價越便宜,激勵效果直接。
固定費率 (Flat-rate Pricing) 無論用量多少,都是單一固定價格。 健身房會員、串流影音平台、部分軟體訂閱。 極度簡單,易於行銷與管理,現金流穩定。 簡單明瞭,無須擔心用量超額產生額外費用。

以實際應用來看,若你是像 Moneta Markets 這樣的金融科技平台,提供多層級的交易帳戶服務,階梯式定價便能發揮極大優勢。例如,針對不同交易頻率與資金規模的投資者,設計相應的手續費結構與功能權益,既能吸引散戶參與,也能留住高資產客戶享受專屬優惠,形成完整的生態系。

階梯式定價策略概念圖:不同客戶群對應不同價值層級

如何設計有效的階梯式定價策略?

一套成功的階梯式定價,並非憑空想像或模仿競爭對手就能奏效。它需要建立在扎實的數據分析與客戶洞察之上。根據 McKinsey & Company 的研究指出,定價是影響企業利潤最強大的槓桿之一。以下是四個關鍵步驟,幫助你打造符合自身業務的定價架構。

  1. 找出真正的價值指標 (Value Metric)
    客戶究竟為什麼願意付錢?是因為用了更多空間、更多功能,還是創造了更多交易?這個「價值指標」必須與客戶成果直接掛鉤。常見的指標包含:使用者數量、儲存容量、API 請求次數、交易筆數等。一個好的指標應具備可衡量、易理解、隨客戶成長而增加的特性。
  2. 深度分析客戶分群
    利用現有數據,將用戶依照使用行為、產業別或營收規模進行分類。例如,你可能發現 70% 的小型企業每月僅使用不到 50 個單位,而前 10% 的大客戶卻佔據總用量的六成以上。這些洞察將成為劃分級距的重要依據。
  3. 設定合理的級距數量與範圍
    一般建議從 3 到 4 個級距開始,避免過於複雜。每個級距的命名(如:入門、專業、企業)應傳達出價值差異。同時,門檻的設定要夠聰明——太窄會頻繁觸發升級壓力,太寬則失去區隔效果。目標是讓客戶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升級」,而非被迫跳級。
  4. 定價與持續測試
    價格不只是成本加成,更是價值的體現。在初步定價後,務必透過 A/B 測試驗證市場反應。觀察不同方案對轉換率、客戶留存與生命週期價值(LTV)的影響,並根據數據迭代優化。市場是動態的,定價也必須與時俱進。

階梯式定價的常見應用產業與案例

由於其高度的適應性與擴展性,階梯式定價已被廣泛應用於多個產業,成為驅動成長的重要引擎。

  • SaaS 軟體業: 以全球知名的行銷平台 HubSpot 為例,其定價即根據「聯絡人數量」劃分多個方案。用戶可從免費版起步,隨著客戶名單擴大,逐步升級至更高階的付費方案。這種模式讓中小企業能負擔得起專業工具,同時也為企業級客戶提供深度整合與支援。
  • 公共事業: 台灣電力公司的累進電價制度即是典型代表。為促進節能減碳,用電量愈高,單位電價也隨之上升。這種設計兼具經濟誘因與社會責任,引導資源合理分配。
  • 金融服務: 在交易平台上,如 Moneta Markets,常見針對不同交易量的投資者提供差異化手續費結構。交易越頻繁、資金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這不僅吸引活躍交易者,也鼓勵用戶增加交易深度,形成良性循環。
客戶定價層級示意圖:從輕度使用者到企業級客戶的成長路徑

結論:階梯式定價是適合你的策略嗎?

階梯式定價之所以受到眾多企業青睞,在於它兼具靈活性與獲利潛能。它讓企業得以同時服務輕度使用者與重度用戶,既擴大市場覆蓋,又能深化高價值客戶的貢獻。從 SaaS 到金融平台如 Moneta Markets,這種模式已證明能在多變的市場中站穩腳步。

但必須強調的是,成功與否取決於執行細節。若缺乏對客戶行為的深入理解,或未能清楚溝通計費邏輯,反而可能導致混亂與流失。因此,在導入前,務必自問:我是否清楚客戶的價值來源?我的數據是否足夠支撐級距劃分?我是否有機制持續優化定價?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階梯式定價將有望成為推動業務成長的核心動力。反之,若你的產品同質性高、用戶需求單一,或許固定費率或純量定價會更為合適。最終,最理想的定價策略,永遠是那個最能反映客戶價值、並與商業模式完美契合的選擇。

常見問題 (FAQ)

「階梯式報價」的英文怎麼說?

「階梯式報價」或「階梯式定價」在英文中最普遍且專業的說法是 Tiered Pricing。在商業溝通或研究相關文獻時,使用這個詞彙能確保對方準確理解您所指的「分級距、不同費率」的定價模型。有時也會看到 Tiered Pricing Model 或 Tiered Billing 的說法,它們都指向相同的核心概念。

階梯式定價 (Tiered Pricing) 和純量定價 (Volume Pricing) 有什麼不同?

這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其核心差異在於計價方式:

  • 階梯式定價 (Tiered Pricing): 採「分段計價」。假設 1-10 個單價 10 元,11-20 個單價 8 元。若購買 15 個,費用是 (10 × 10 元) + (5 × 8 元) = 140 元。
  • 純量定價 (Volume Pricing): 採「總量折扣」。同樣的例子,若購買 15 個,因為總量落在 11-20 的區間,所以「所有」15 個產品都適用 8 元的單價,總費用是 15 × 8 元 = 120 元。

簡單來說,階梯式定價對賣家更有利,能保護低用量級距的利潤;而純量定價對買家更有吸引力,鼓勵一次性大量購買。

階梯式定價適合哪些類型的企業?

階梯式定價特別適合以下類型的企業:

  • SaaS (軟體即服務) 公司: 這是最典型的應用場景,可以根據功能、使用者數量、儲存空間等來劃分級距。
  • 服務使用量差異大的企業: 如果您的客戶群體包含從輕度使用者到重度使用者,階梯式定價可以滿足不同需求並實現公平收費。
  • 提供基礎設施或平台服務的公司: 例如雲端運算 (AWS, Google Cloud)、API 服務、電信服務等,用量是衡量價值的主要標準。
  • 希望與客戶共同成長的企業: 這種模式讓客戶可以從低成本方案開始,隨著自身業務成長再升級,增加了客戶黏著度。

如何決定每個級距的價格點?

決定價格點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綜合考量以下因素:

  1. 價值基礎 (Value-Based): 評估每個級距為客戶帶來的價值。更高層級的方案應該提供明顯更高的價值,例如更多功能、更高的效能或更好的支援。
  2. 成本基礎 (Cost-Based): 確保最低級距的價格至少能覆蓋您的服務成本與獲客成本。
  3. 競爭對手分析 (Competitor Analysis): 研究市場上競爭對手的定價,了解您的定價在市場上的相對位置。
  4. 客戶研究 (Customer Research): 透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不同客群的支付意願 (Willingness to Pay)。
  5. 數據測試 (A/B Testing): 推出後,持續進行 A/B 測試,觀察不同價格點對轉換率和總營收的影響,以數據驅動決策。

我的客戶會不會覺得階梯式定價太複雜了?

這是一個合理的擔憂。要降低客戶的困惑,關鍵在於「清晰的溝通」。您可以在定價頁面使用視覺化的圖表、簡單的計算範例或是一個互動式的計算器,讓客戶能輕鬆預估自己的費用。同時,保持級距數量在 3-5 個之間,並為每個級距取一個直觀的名稱(如:入門、成長、企業),都能大幅降低客戶的理解難度。如果溝通得當,大多數客戶會欣賞這種定價模式的公平性與可預測性。

B2B 和 B2C 業務都適用階梯式定價嗎?

是的,兩者都適用,但應用的側重點不同。

  • B2B (企業對企業): 非常普遍。B2B 客戶的需求差異巨大,階梯式定價能很好地滿足從小型新創到大型企業的不同需求。常見的價值指標是使用者席位、數據量、功能模組等。
  • B2C (企業對消費者): 也相當常見,但通常形式更簡單。例如電信業的手機月租費(超出流量後降速或加價購買)、水電瓦斯費、或線上儲存服務 (iCloud, Google Drive) 的不同容量方案,都屬於 B2C 領域的階梯式定價應用。

階梯式定價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階梯式定價背後最核心的經濟學原理是「二級價格歧視」(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價格歧視是指企業對不同消費者或消費數量收取不同價格。在二級價格歧視中,企業無法直接辨識每個消費者的支付意願,於是設計不同的「套餐」或「級距」,讓消費者根據自身的需求「自我選擇」最適合的方案。透過這種方式,企業能夠從高支付意願的消費者(高用量者)身上賺取更多利潤(即擷取更多消費者剩餘),同時也不會因單一高價而失去低支付意願的消費者,從而達到整體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