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Work Hours
Monday to Friday: 7AM - 7PM
Weekend: 10AM - 5PM
AT1 債券,又稱「額外一級資本債券」,是銀行為強化財務體質而發行的一種特殊債務工具。與一般債券不同,它沒有固定的到期日,且在銀行清算時的償付順序極為靠後,屬於次級債務。更重要的是,當銀行財務狀況惡化到一定程度時,AT1 債券可能被直接減記為零,或強制轉換為普通股,投資人可能面臨本金全損的風險。正因承擔了如此高的不確定性,這種工具通常提供較高的票面利率,吸引願意承受風險的機構投資者。它的主要功能,是作為銀行資本的一部分,在危機來臨時吸收損失,協助穩定金融體系。
2008 年的全球金融風暴重創銀行體系,眾多大型金融機構因資本過於薄弱而瀕臨崩潰,最終不得不仰賴納稅人的資金救援。這場危機促使國際監管機構反思銀行資本結構的缺陷。在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主導下,巴塞爾協議 III 便應運而生,其目標是提升銀行的資本質量與數量,並加強對流動性與槓桿的監管。
其中一項關鍵改革,就是要求銀行持有更多「可吸收損失」的一級資本。AT1 債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出來的。它被歸類為「額外一級資本」,當銀行的核心資本比率(CET1)跌破預設門檻,或監管機構判定銀行已難以持續經營時,這類債券便會自動啟動損失吸收機制。這種「內部紓困」(Bail-in)的概念,旨在將風險轉嫁給私人投資者,而非由公眾埋單。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說明,AT1 債券的設計正是為了在壓力情境下提升銀行的損失承擔能力,從而加強整體金融穩定性。詳細內容可見國際清算銀行的官方文件。
AT1 債券最關鍵的特徵,在於其內建的自動損失吸收機制,一旦發生特定「觸發事件」,投資人將立刻面臨重大損失。
觸發條件主要有兩種:
一旦觸發,AT1 債券會以兩種方式吸收損失:
減記:債券的本金被部分或全部註銷,投資人將永久失去這筆資金,且此過程不可逆。這種情況下,債券價值直接歸零,投資人無法期待未來償還。
轉換:債券本金被強制轉換為發行銀行的普通股。原債權人瞬間變為股東,其資產價值完全取決於當時的股價。由於觸發通常發生在銀行陷入危機之際,股價往往極度低迷,導致實際權益大幅縮水。
除此之外,AT1 債券還具備「息票取消權」。當銀行盈利能力不足,或資本條件未達標準時,發行銀行可單方面決定不支付利息,且無需補償投資人。這意味著不只本金不保,就連穩定的利息收入也充滿變數。
AT1 債券的高收益背後,伴隨著遠高於傳統債券的多重風險,使其成為極具挑戰性的投資標的。
2023 年 3 月,瑞士信貸因持續虧損與客戶信心流失,陷入嚴重流動性危機。為避免引發系統性金融風暴,瑞士政府迅速促成瑞銀集團收購瑞信。然而,在此過程中,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行使緊急權力,宣布瑞信價值約 160 億瑞士法郎(170 億美元)的 AT1 債券將被全數減記為零。
這項決定引發全球嘩然。傳統邏輯中,股東的損失應先於債權人。然而在這次事件中,AT1 債券投資人血本無歸,而原本持股價值已蒸發的股東,卻因換股取得瑞銀股票而保有部分價值,形成「股東有值、債券歸零」的反常現象。這明顯違反了市場預期的清償順序,導致投資人對 AT1 債券的法律地位與監管邏輯產生質疑。
事件爆發後,歐洲銀行的 AT1 債券市場一度陷入恐慌性拋售。儘管歐洲央行隨即澄清,在其監管轄下,股權的損失吸收順序仍優先於 AT1 債券,試圖穩定市場信心,但這起事件已深刻揭示此類工具的潛在不確定性。根據彭博社報導,此事件促使市場重新審視 AT1 債券的結構設計與監管權力的界線。可參閱彭博社深入分析。
銀行為符合國際監管要求,會發行多種具備損失吸收功能的資本工具。AT1 債券、CoCo 債券與 TLAC 債券皆屬此類,但適用對象、觸發條件與清償順序各異。
以下為三種工具的詳細比較:
特性 | AT1 債券 (Additional Tier 1 Bond) | CoCo 債券 (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 | TLAC 債券 (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 Bond) |
定義 | 符合巴塞爾III額外一級資本要求的應急可轉債 | 廣義的應急可轉債,在觸發事件發生時轉換或減記 | 針對G-SIBs設計,在銀行解決階段吸收損失的債券 |
監管目的 | 增強銀行一級資本適足率,在經營壓力下吸收損失 | 彈性資本工具,提升銀行在危機中的損失吸收能力 | 確保G-SIBs有足夠內部資源,避免政府救助,利於有序解決破產 |
永續性 | 通常為永續債,無明確到期日 | 可永續或有期限,視具體條款而定 | 通常有期限 |
次級程度 | 次級,優先於普通股,但低於二級資本債券和普通債券 | 次級,優先於普通股,但低於普通債券 | 次級,優先於AT1和普通股,但低於存款和普通債務 (特定豁免除外) |
觸發機制 | CET1 比率低於監管門檻或監管機構判斷銀行無法持續經營 | 視具體條款而定,可能包括CET1比率、股價下跌、盈餘不足等 | 銀行進入「解決」(Resolution)階段,由解決機構觸發 |
損失吸收方式 | 本金減記或轉換為普通股,息票可能被取消 | 本金減記或轉換為普通股 | 本金減記或轉換為普通股 |
利息支付 | 銀行有權取消利息支付 | 視具體條款而定,可能存在利息取消權 | 通常有固定利息支付 |
發行機構 | 各類型銀行 | 各類型銀行 | 主要由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發行 |
AT1 債券的主要發行者為大型銀行,尤其是那些被列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或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的金融機構。這些銀行因規模龐大、業務複雜,面臨更嚴格的資本監管,因此常透過發行 AT1 債券來強化資本結構。
發行 AT1 的銀行涵蓋:
雖然讀者常詢問「at1債券哪五家銀行」發行,但實際發行名單持續變動,且各國銀行依資本需求決定是否發行。與其鎖定固定名單,投資人更應關注個別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財務健康度與發行條款細節。發行 AT1 債券,對銀行而言是強化抗風險能力、優化資本效率的策略,同時也向市場展示其符合國際監管標準的決心。
對一般投資人而言,AT1 債券的高收益雖具吸引力,但其複雜性與高風險不容忽視。在考慮參與前,務必審慎評估下列事項:
AT1 債券是巴塞爾協議 III 架構下,提升銀行體系韌性的關鍵設計。它讓銀行在危機時能透過私人資本吸收損失,減少對公共資源的依賴。對追求高收益的機構投資者而言,這是一項具潛力的配置選擇。
然而,瑞信事件的教訓極為深刻。它提醒市場,AT1 債券的風險遠比表面看起來更高,本金歸零並非理論可能,而是真實發生的案例。其永續性、次級地位、利息取消權與監管不確定性,共同構成了一個對投資人極為不利的清償環境。
因此,這類工具絕不適合風險承受度低或缺乏專業知識的散戶。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也必須進行縝密的盡職調查,並僅將其作為多元投資組合中的一小部分。唯有在充分理解條款、評估發行機構體質,並做好最壞打算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追逐收益的同時,真正掌控潛在的風險。
AT1 債券與普通公司債券的主要區別在於其「損失吸收機制」和「次級性」。普通公司債券通常有明確的到期日,且在公司清算時享有較高的償付優先順序,本金和利息有較高保障。而 AT1 債券是永續的,無明確到期日,且在銀行面臨財務困境時,其本金可能被減記或轉換為股票,利息也可能被取消,償付順序遠低於普通公司債券。
是的,「永續」表示 AT1 債券沒有預設的到期日。理論上,它將永久存續。然而,大多數 AT1 債券會設有「首次贖回權」(Call Option),允許發行銀行在特定的日期(例如發行五年或十年後)有權選擇提前贖回債券。但銀行是否行使贖回權取決於市場條件和監管要求,投資者不應將此視為保證。
瑞信事件後,許多國家的監管機構(特別是歐洲央行)重申了其立場,即在銀行清算或重組中,普通股股東的損失吸收順序應始終優先於 AT1 債券。這旨在穩定市場信心,避免瑞信事件中「股東有價、債券無價」的情況再次發生。但該事件仍促使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對 AT1 債券的條款和監管權力進行更深入的審視。
在瑞信事件之前,AT1 債券的本金減記或轉換案例相對較少。過去一些案例多為較小規模的銀行或特定情況下的債券。瑞信事件因其規模巨大且影響全球金融市場,成為最引人注目的 AT1 債券全額減記案例。
評估銀行的穩健性需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
銀行行使息票取消權的情況通常包括:
一旦息票被取消,銀行通常無需對投資者進行補償,且該筆利息通常不會累積到未來支付。
AT1 債券的二級市場流動性通常不如普通公司債券或政府債券。其流動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
在市場不穩定或對銀行業信心不足時,AT1 債券的流動性可能會急劇下降,導致投資者難以脫手或被迫以較低價格出售。
TLAC 債券與 AT1 債券在損失吸收的優先順序上有所不同。TLAC 債券的優先順序通常高於 AT1 債券和普通股,但低於存款和普通債務。AT1 債券的優先順序則低於 TLAC 債券,僅優先於普通股。這意味著在銀行面臨危機時,TLAC 債券投資者比 AT1 債券投資者有更高的機會收回部分或全部本金。
對於台灣或香港的散戶投資者而言,AT1 債券通常不被視為合適的投資選擇,除非投資者具備高度的金融知識、極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充足的閒置資金。其複雜的條款、潛在的本金全損風險以及可能被取消利息的特性,使其成為非常專業且高風險的投資產品。一般散戶投資者應優先考慮風險較低、流動性較好的金融產品。
除了 AT1 債券,銀行還有多種常見的資本工具,主要分為:
這些資本工具共同構成了銀行的資本結構,以應對潛在的財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