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Work Hours
Monday to Friday: 7AM - 7PM
Weekend: 10AM - 5PM
探索新聞媒體產業如何在數位轉型與假新聞的挑戰下找到生存之道,並洞悉其對經濟影響的深遠意義。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工作上遇到棘手問題,卻總是習慣仰賴經驗解決?這種方式雖然直覺,卻容易受限於既有框架,難以觸及問題的根本,甚至讓問題反覆發生。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個強大的工具,連世界級大公司的複雜難題,都能藉由它找到線索並迎刃而解,你會不會對它充滿好奇?今天,我們將帶你深入了解兩種在企業界廣泛應用、且極為有效的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is/is not 差異分析法」與「8D Report 問題解決法」。
這些方法不僅能幫助你系統性地釐清問題脈絡,找出根本原因,更能制定永久對策,讓問題不再困擾你。就像台積電等頂尖企業的專業人士,也將這些工具視為必修課程。讓我們一同探索這些能提升你問題解決能力的強大武器!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精準地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is/is not 差異分析法」,又稱為「是/不是差異分析法」,正是為此而生。它透過聚焦「差異」來抽絲剝繭,特別適用於處理過去從未發生或很少發生的新問題,快速且有效。
這其實是一種對比思考法。想像一下,你的公司有兩台型號、年份、製造商都相同的設備,為何其中一台頻繁出問題,另一台卻運作順暢?透過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例如操作人員不同、或某個零件的廠牌有異,你就能推估這些差異是否為問題的根源。
這種比較差異的思維,就是將兩個或兩類事物進行比較、推理,找出它們的相似與相異點,運用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的方式,進而解決問題。即使在面對如新聞媒體數位轉型這類複雜的產業變革時,系統性的分析方法也能幫助我們釐清問題本質。
「is/is not 差異分析法」共有六個步驟,引導你針對問題進行審慎思考、推理判斷,並基於事實縮小假設原因的範圍,最終得出合理的結論。讓我們以一個常見的居家問題——頂樓漏水為例,來實際演練這套方法。
具體描述問題:運用 3W1H 分析法(What, When, Where, How),詳細描述問題的當前狀況,填寫「is」(意指有問題的地方)。例如,朋友的頂樓客廳於10月5日下午1點開始漏水,10月6日下午3點再次發生。
分別描述對比的比較物件:這是此方法的關鍵步驟。找出「is not」(意指可能發生問題卻沒有發生的比較項),並用 3W1H 提問。例如,為何是我們家屋頂漏水,而不是隔壁的屋頂?為何是頂樓客廳漏水,而非廚房或臥室?理論上這些地方也可能漏水,但為何沒有發生?
進行成對提問,找出差異點:將「is」與「is not」進行成對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差異點。例如,朋友家與隔壁鄰居的頂樓差異點可能在於「地點不同」。如果沒有差異點或不確定,可填寫「NA」。
進行成對提問或差異點,找出變化:在找出差異點後,進一步探究是否有任何「變化」導致問題發生。如果我們已經做了所有該做的事,問題卻仍發生,那一定是有某種變化產生。例如,朋友發現9月30日隔壁屋主曾請水塔公司清理水塔。
從差異點與變化找出可能原因,再檢驗找出根本原因:經過分析思考,列出所有可能的根本原因。針對漏水案例,可能原因包括:頂樓鐵皮屋老舊、清水塔師傅弄破鐵皮、午後雷陣雨雨勢太大導致水塔旁細縫水溝無法洩洪。透過進一步驗證與佐證資料,最終確認原因是「午後雷陣雨雨勢太大,水塔旁細縫水溝被雜物堆滿導致無法洩洪」。
從根本原因,思考可行對策:找到根本原因後,立即制定永久對策。例如,清除細縫水溝的雜物,並增設一條細縫水溝以加強排水。這種對比分析不僅能解決實體問題,也能幫助我們在面對如假新聞散播等社會議題時,更清晰地辨別資訊真偽。
當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反覆出現,單靠個人經驗已不足以應對時,我們就需要一套更全面、結構化的方法——「8D Report 問題解決法」。簡稱「8D Report」或「Eight Disciplines Problem Solving」,它是一種團隊導向問題解決方法,旨在透過多個手法,找出根本原因,實施永久對策,並加以驗證,確保問題不再發生。
「8D Report 問題解決法」一般認為是由福特公司所創,並廣泛應用於汽車與電子產業的供應商管理中,要求供應商在面對客戶客訴時提交此報告。但其起源可追溯至美國國防部在1974年創立的標準。這套方法適用於:
反覆出現的問題:透過直覺或小型方法無法解決,並演變成問題反覆發生。
團隊方式:需召集多人以小組方式進行,耗費較多人力資源。
結構性:解決方式是框架結構,按部就班地進行。
多個解決問題手法:運用多個框架結構問題解決手法,過程耗時較長。
經驗證後提出永久對策:為找到避免再發的對策,需實施後驗證再優化,改善過程耗時較長。
因此,「8D Report」主要用於處理反覆出現的問題,且需安排足夠的資源(人力與時間)來執行。正如同我們在複雜的資訊環境中需要提高辨識假新聞能力,企業在處理重複性問題時,也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來確保問題被徹底解決。
你可能會問,如果問題不是反覆發生,是否仍需使用「8D Report」?其實,對於頻率低、影響範圍小或損失不大的問題,可以先用較小型的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嘗試,並持續收集數據觀察趨勢。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關於「資源」與「時間」。客戶常要求在短時間內提交「8D Report」,導致供應商只能提出「症狀解」而非「根本解」。然而,「8D Report」的本質在於客戶要協助供應商,以框架結構的方式,雙方共同合作解決問題。透過D2、D3、D4的深入討論,客戶可以判斷供應商是做「真8D」還是「假8D」,並給予合理時間,以確保問題能獲得永久對策。
「8D Report」實際上由九個步驟組成,涵蓋從問題確認到預防再發的完整流程:
D0. 問題初步瞭解(Verify the initial problems):此步驟的目的是判斷是否有執行「8D Report 問題解決法」的必要。由於執行「8D Report」會耗費大量資源,應有需要才執行,而非為執行而執行。
D1. 成立活動小組(Use The Team Approach):當問題複雜到非單一單位能處理時,需召集相關專業技術或經驗人員共同解決。小組成員應包含指導員、組長、組員、記錄員等,並具備基本的 PDCA 思維(Plan-Do-Check-Act)。
D2. 問題解析(Problem Description):此步驟旨在精準描述問題,明確釐清「什麼問題」造成「什麼錯誤」及詳細的「可量化」關係。任何含糊都可能導致小組走向錯誤的方向。常用的工具包括:
5W2H 分析法:透過結構性提問,描繪問題的完整輪廓。
Is/Is Not 分析法:透過對比找出問題的差異點。
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分析法:釐清問題的成因,並將決策過程可視化。
D3. 應急改善措施(Containment Corrective Actions):以「暫時性」的控制方法來隔離問題影響,抑制缺失不再繼續發生,如同「症狀解」。但需注意,應急措施不應跳脫既有程序,且要避免產生副作用,並在永久對策生效後適時終止。
D4. 界定及驗證真因(Define and Verify Root Cause):此步驟旨在找到根本原因和漏失點(Escape Point)。透過測試每一項可能的原因來區分及驗證真因,並分析為何當時未發現問題。常用的工具包括:
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分析法:進一步深入探究成因。
五個為什麼(5 Whys) 分析法:層層追問,挖掘問題的深層原因。
通常此階段會小範圍實施矯正措施,以驗證真因的正確性並加速改善效率。
D5. 執行矯正措施(Implement Permanent Corrective Actions):根據D4驗證後的根本原因,執行永久對策。這一步需要確保措施的實際落地,並準備進行後續的有效性驗證。
D6. 確認對策之有效性(Verify permanent corrective action):此步驟的目的是確認改善措施是否有效。需透過數據量化驗證,並進行一定時間的觀察。只有當有充分數據證明問題已獲得改善時,才能與客戶確認。
D7. 預防再發(Prevent Recurrence):為防止同一問題及類似問題再次發生,應將相關對策形成文件檔案,融入日常作業辦法之中。這包括更新政策方針、ISO/QS系統程序書、生產流程、Control Plan、以及進行 Lessons Learned(經驗學習)。
D8. 小組慶賀(Congratulate the Team):除了感謝小組或個人在活動過程中的貢獻,也應進行小組經驗建立的檢討,並協助成員進步。這有助於團隊凝聚力與未來的問題解決能力提升。
Q:為什麼在解決問題時,常常無法找到根本原因?
A:這通常是因為我們過於依賴經驗,或是沒有使用系統性的問題分析工具。像「is/is not 差異分析法」和「五個為什麼」能幫助我們層層深入,避免只停留在表面現象。
Q:什麼時候應該使用「8D Report」?
A:當你面對的是反覆出現的問題,需要團隊合作,且願意投入足夠的資源(人力與時間)去尋找永久對策時,「8D Report」是最佳選擇。
Q:「應急改善措施」和「永久對策」有什麼不同?
A:「應急改善措施」是暫時性的「症狀解」,目的是先止血、控制問題影響。而「永久對策」是針對根本原因所制定的解決方案,旨在確保問題不再發生,是長期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