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Work Hours
Monday to Friday: 7AM - 7PM
Weekend: 10AM - 5PM
近期,您是否注意到蘋果(Apple)公司的消息又開始熱絡起來?特別是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們,像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他們對蘋果的看法出現了顯著轉變,從原先的謹慎態度轉為更加「看漲」。這項轉變究竟是因為什麼呢?是 iPhone 又賣得特別好?還是有其他我們不知道的利好因素?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您深入了解摩根士丹利為何改變對蘋果的看法,並探討他們看好蘋果的具體理由,包括 iPhone 銷售的亮眼表現、市場需求的積壓,以及其他有利於蘋果未來成長的因素。讓我們一起來解開這個謎團,看看蘋果是不是真的來到了「轉捩點」!
摩根士丹利這次之所以轉向看好蘋果,一個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iPhone 的銷售表現遠超預期。特別是在今年六月的季度,iPhone 的出貨量讓許多分析師跌破眼鏡,表現得比大家想得還要好。同時,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市場通路的庫存量偏低,這就像是貨架上的暢銷商品快要賣光了,自然就會有大量的補貨需求。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摩根士丹利的大中華區科技硬體團隊,決定大幅調高蘋果在九月季度的 iPhone 生產預估。原本預計生產 5,000 萬部,現在一口氣上調了 8%,達到了 5,400 萬部!您可能會好奇,這些新增的產量主要來自哪些型號呢?答案是: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未來的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ro Max 機型。這顯示市場對新機型的期待非常高,也預示著蘋果的供應鏈將會非常忙碌。
市場對未來新機型的期待通常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表格來看看,摩根士丹利對未來 iPhone 生產與出貨量的最新預測:
預測項目 | 原預估(單位:百萬部) | 新預估(單位:百萬部) | 變動百分比 | 備註 |
---|---|---|---|---|
九月季度 iPhone 生產量 | 50 | 54 | +8% | 主要受 iPhone 16 和 Pro Max 驅動 |
十二月季度 iPhone 生產量(潛在上行空間) | 未提供原預估 | 73-81 | N/A | 實際出貨量預計為 76-84 |
2025年下半年 iPhone 17 生產量 | 80-85 | 80-85 | 維持不變 | 與 2024年下半年 iPhone 16 預估(84)相近 |
從這個表格中,您可以清楚看到,即便考慮到未來幾個季度,摩根士丹利對蘋果的 iPhone 表現仍然充滿信心,特別是第四季度(十二月季度)的出貨量潛力,更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的亮點。
除了 iPhone 銷售數字漂亮之外,摩根士丹利對蘋果轉向看漲,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些原因就像是為蘋果的成長鋪平了道路,讓它的前景看起來更加光明。是什麼樣的「順風」讓這家科技巨頭如虎添翼呢?
以下表格簡要整理了摩根士丹利看好蘋果的三大核心原因:
利好因素 | 說明 | 潛在影響 |
---|---|---|
延長換機週期與積壓需求 | 消費者換機頻率降低,累積大量未來換機潛在需求。 | 推動未來 iPhone 銷售爆發性成長。 |
結構性毛利率順風 | 成本控制、高價位產品銷售提升,帶來更高利潤率。 | 提升公司整體盈利能力。 |
關稅和監管壓力降低 | 外部不確定性減少,營運環境更自由。 | 有利於業務發展和創新。 |
延長的換機週期與積壓的需求: 您有沒有發現,現在大家換手機的頻率好像沒有以前那麼快了?以前可能一年換一支,現在一支手機可以用上兩三年甚至更久。這種「換機週期延長」的現象,其實在手機市場是普遍存在的。但當手機用久了,電池老化、效能變慢,總有一天還是會想換新機。這就像是一個水庫,長時間沒有放水,水就會越積越多。所以,當消費者真的決定要換手機時,就會有一股龐大的 iPhone 需求同時爆發出來。摩根士丹利認為,這股積壓的需求將是未來推動蘋果銷售成長的重要力量。
結構性毛利率順風: 「毛利率」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賣東西賺到的錢扣掉成本後,剩下的利潤比例。如果毛利率高,就代表公司賣一樣的東西能賺更多錢。摩根士丹利指出,蘋果的毛利率正在享受「結構性順風」。這可能意味著蘋果在生產成本控制、供應鏈管理,或是高價位產品的銷售方面表現得更好,讓它每一部 iPhone 都能賺取更高的利潤。這對公司的盈利能力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關稅和監管壓力降低: 在過去幾年,貿易戰和各國政府對大型科技公司的監管,一直是許多科技巨頭頭上的烏雲。關稅會增加產品的成本,而監管壓力則可能限制公司的營運或創新。然而,摩根士丹利觀察到,這些外部的壓力正在逐漸減輕。這就像是原本套在蘋果身上的緊箍咒鬆開了,讓它可以更自由地發展業務,降低不確定性,對企業來說是個非常正面的訊號。
關稅和監管壓力降低為蘋果帶來以下潛在益處:
這些多重利好因素,不僅強化了摩根士丹利對蘋果的信心,也為蘋果未來幾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我們談論一家科技公司的前景時,除了眼前的銷售數字,未來的產品規劃和長期預測也同樣重要。摩根士丹利不只看到蘋果當下的強勁表現,也對它未來幾個季度的出貨量做了詳細的預估。他們預計,在即將到來的十二月季度(通常是聖誕購物旺季,也是 iPhone 新機上市後的第一個完整銷售季度),iPhone 的生產量可能會達到 7,300 萬到 8,100 萬部,而實際出貨量則有望落在 7,600 萬到 8,400 萬部之間。
您可能會問,這是不是代表蘋果又要迎來一個「超級週期」呢?從這些數字來看,確實有很大的「上行空間」,也就是說,實際表現可能比預期更好。更重要的是,摩根士丹利還提到了 2025 年下半年的 iPhone 17 生產預估,他們維持在 8,000 萬到 8,500 萬部不變。這個數字與 2024 年下半年 iPhone 16 系列的 8,400 萬部預估相近。
這項長期預測告訴我們,摩根士丹利不僅看好短期的 iPhone 銷售,也相信蘋果在未來幾年仍能保持穩定的產品出貨量。這反映出市場對蘋果產品的持續需求,以及公司在產品創新和市場策略上的穩定性。對於關注蘋果長期發展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在了解了這麼多蘋果的利好消息後,您可能會想問:「那麼,金融機構究竟給了蘋果什麼樣的建議呢?」摩根士丹利對蘋果的信心,最終體現在他們對蘋果股票的「評級」和「目標價」上。
「增持」評級通常是基於以下幾點考量:
所謂的「評級」,是投資銀行對一家公司股票未來表現的一種判斷。摩根士丹利重申了對蘋果股票的「增持(Overweight)」評級。這代表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他們認為蘋果的股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表現,將會比整個市場的平均表現來得好,或者比同類型的股票更值得投資。這就像是老師給學生的評語,增持就是給了「表現優異,建議多加關注」的評價。
除了評級,摩根士丹利還給出了具體的「目標價」,定為 240 美元。目標價是分析師根據對公司基本面、市場趨勢、產業競爭等因素的全面分析,預估股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達到的合理價格。當然,這只是一個預期,市場價格還是會受到許多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但這 240 美元的目標價,也清楚地表達了摩根士丹利對蘋果股價未來上漲潛力的信心。
以下表格概述了摩根士丹利對蘋果的最新評級與目標價:
評估項目 | 摩根士丹利最新意見 | 意義 |
---|---|---|
股票評級 | 增持(Overweight) | 預期蘋果股價表現將優於市場平均或同類股。 |
目標價 | 240 美元 | 分析師根據全面分析預估的合理價格。 |
主要支持點 | iPhone 銷售強勁、需求積壓、毛利率提升、外部壓力減輕。 | 支撐長期成長潛力。 |
總而言之,摩根士丹利對蘋果的看漲立場,不僅基於其核心產品 iPhone 銷售的強勁表現,更考量到市場需求的回升、盈利能力的結構性改善以及外部壓力的減輕。這些因素共同描繪出蘋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積極成長藍圖,使其成為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的科技巨頭。
從摩根士丹利最新的分析來看,蘋果公司的確迎來了一個值得樂觀的「轉捩點」。強勁的 iPhone 銷售表現、通路庫存的低水位,以及市場累積的換機需求,都為未來的出貨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再加上毛利率的結構性提升,還有關稅和監管壓力趨緩這些外部利好,都讓蘋果的營運環境看起來更加順暢。
這些正面的因素,促使摩根士丹利將蘋果的股票評級維持在「增持」,並給出了 240 美元的目標價。這不僅是他們對蘋果短期銷售的肯定,更是對其長期成長潛力的信心展現。作為科技與財經領域的觀察者,我們將持續關注蘋果如何在這些有利條件下,能否再次乘風破浪,為股東和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資訊分享與知識說明,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您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務必進行獨立判斷並諮詢專業意見。
Q:摩根士丹利為何改變對蘋果的看法,轉為看漲?
A:摩根士丹利轉為看漲蘋果,主要基於iPhone銷售遠超預期、市場通路的庫存偏低導致補貨需求大增,以及長期積壓的換機需求、結構性毛利率提升,還有關稅與監管壓力減輕等多重利好因素。
Q:「增持(Overweight)」的股票評級代表什麼意思?
A::「增持」評級意味著分析師預期該股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表現,將會優於整個市場的平均表現或同類型的股票。這通常是基於對公司基本面、成長潛力或估值的正面判斷。
Q::除了iPhone新機銷售,還有哪些因素支持蘋果的長期成長動能?
A::除了新機銷售,蘋果的長期成長動能還受到延長的換機週期累積的龐大需求、結構性毛利率的持續提升(代表更高的盈利能力),以及外部關稅和監管壓力逐漸減輕,為公司營運帶來更穩定環境等因素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