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本益比:諾貝爾獎得主教你用CAPE Ratio洞察股市泡沫與低估

在投資領域充滿變數的環境裡,判斷股市的實際價值一直是投資人永遠的難題。常見的本益比由於容易受短期獲利波動影響,常被批評不夠可靠。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教授開發的席勒本益比,卻帶來一種更可靠的長期評估方法。它能過濾掉經濟週期的短期干擾,同時考慮通貨膨脹,幫助投資人看清市場是否過度膨脹或被低估,從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斷。

羅伯特·席勒教授指向平滑市場週期與通膨調整圖表的插圖

這篇文章將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席勒本益比的基本原理、計算方法、歷史表現,並與傳統本益比做詳細比較。我們不僅會討論它在美國股市的實際運用,還會探討應用到台灣股市如0050的可能方式與潛在困難。另外,我們會介紹進階工具超額席勒本益比殖利率,來幫助你優化資產配置。透過這份全面指南,你能更好地理解席勒本益比,為長期投資策略注入更多理性考量。

金融圖表與圖形融合代表本益比核心概念、計算與歷史表現的插圖,美股與台股比較

文章目錄

什麼是席勒本益比?快速掌握其基本理念

席勒本益比,全稱為週期調整本益比,是一種經過經濟週期調整的估值指標。它源自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以及他的合作者約翰·坎貝爾的創新研究,因此在學術與投資圈中享有盛名。席勒教授因對資產價格波動的深入實證分析而獲獎,而席勒本益比正是他關鍵貢獻之一,你可以在他的網站這裡找到更多相關資源。

羅伯特·席勒與約翰·坎貝爾站在黑板前討論公式與市場圖表的插圖,諾貝爾獎徽章在旁

不同於傳統本益比只用最近一季或一年的獲利來計算,席勒本益比的優勢在於它能調整經濟週期的影響。傳統方法常因單一年度的意外事件或景氣起伏而失真,例如經濟低迷時獲利銳減,導致本益比異常升高,即便股價已跌,還是可能誤導市場高估;經濟過熱時,獲利暴漲又讓本益比看起來很低,隱藏潛在泡沫。

席勒本益比透過「過去十年調整通貨膨脹後的平均獲利」來解決這些問題。它把前十年的公司獲利數據經通膨校正後取平均,用作本益比的基準。這不僅能抹平景氣循環的短期噪音,還讓估值更穩定可靠,因此成為評估股市長期價值、辨識過熱或低估訊號的熱門工具。

席勒本益比的計算步驟與背後邏輯

席勒本益比的公式雖然看起來有點繁瑣,但原理其實很直白:當前股價除以過去十年調整通膨後的平均每股盈餘。

來細看兩個主要元素:

  1. 當前股價:這通常是整個市場指數的即時水準,比如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現價。
  2. 過去十年通膨調整平均每股盈餘:這是它的獨特之處,分成幾步:
    • 收集十年數據:先彙整過去十年的年度每股盈餘,十年長度能涵蓋完整經濟循環,避免短期景氣干擾。
    • 通膨校正:用消費者物價指數等工具,將舊數據轉換成當前購買力,例如把五年前的盈餘調整到今天的價值,確保公平比較。
    • 求平均:把調整後的十年數據加總,除以十,得出平均盈餘。

為什麼強調十年平均和通膨調整呢?

  • 緩解景氣波動:公司獲利跟經濟景氣緊密相連,繁榮時可能過高,衰退時又過低。十年平均能濾掉這些循環噪音,展現完整週期的真實獲利水準。
  • 排除通膨偏差:通膨會讓舊貨幣看起來更有價值,不調整會扭曲歷史比較。校正後,所有數據都用當前購買力衡量,結果更精準。

這種計算讓席勒本益比成為一個堅實的指標,能幫助投資人避開短期市場情緒或經濟震盪的陷阱。

為什麼席勒本益比優於傳統本益比?

傳統本益比雖然簡單易用,但它的缺點也讓它在長期估值上顯得不足。席勒本益比專門針對這些弱點設計,提供更可靠的市場洞察。

傳統本益比的問題:易受短期影響與忽略通膨

傳統本益比通常是股價除以最近一年或四季的每股盈餘,這帶來幾個明顯缺點:

  1. 高度敏感於短期變動:獲利易因經濟變化、產業轉型或單一事件劇烈擺動。衰退期獲利崩跌,可能讓本益比無限大或極高;過熱期獲利激增,又讓它看起來超低,忽略可持續性,誤導投資人。
  2. 無視通膨效應:直接用名目獲利計算,不調整歷史數據的購買力差異,跨期比較不準。例如,十年前的盈餘與現在的相同數字,實際價值天差地遠。
  3. 難以捕捉極端點:對短期敏感,在市場高峰,獲利已達頂峰,本益比可能顯得合理;低谷時獲利谷底,本益比又過高,讓人錯過買點。

席勒本益比如何彌補這些缺陷,帶來穩定的視野

席勒本益比直擊這些痛點,透過巧妙設計,提供更全面的估值角度:

  1. 平滑經濟循環:用十年平均濾除年度波動,讓數值更平穩,捕捉長期趨勢而非情緒驅動的短期爆發。
  2. 融入通膨調整:確保歷史與當前數據可比,避免通膨造成的幻覺,讓跨時比較更真實。
  3. 精準警示轉折:歷史上,它多次準確預示高低點。高於平均時警示泡沫,低於平均時點出機會。

實際例子來看差別:

  • 2000年網路泡沫:科技股被炒到天價,許多公司無盈餘,傳統本益比要麼算不出或極端高,但對有盈餘者因成長預期而合理。席勒本益比卻升到歷史頂峰,及早揭露泡沫。
  • 2008金融危機後:股市崩盤,獲利暴跌,傳統本益比飆高,誤以為仍高估。但席勒本益比雖降,仍顯示相對便宜,指引長期買入。

簡而言之,席勒本益比打造一個更廣闊、韌性強的估值體系,讓投資人擺脫短期混亂,專注長期本質。

席勒本益比的歷史軌跡與預測力量

席勒本益比之所以廣受青睞,主要因為它在歷史中對市場轉折的預測準度。席勒教授分析美國股市逾百年數據,發現它與未來十年實際報酬呈負相關:高值預示低報酬,低值則相反。

歷史表現一覽:

  • 2000年網路泡沫:泡沫頂點,S&P 500席勒本益比近45倍,遠超長期平均17倍,明確警告過熱。之後科技股崩潰,進入長熊市。
  • 2008金融危機:危機前約27倍,顯示偏高。崩盤後回落,反映調整。
  • 1929大蕭條:崩盤前近30倍,之後經濟長期低迷。
  • 1980年代初:降至約7倍,低估訊號,開啟數十年牛市。

這些事件證明,席勒本益比像市場的熱度計,高溫時警戒,低溫時機會。

作為長期指標的優勢與侷限:

它擅長長期估值與趨勢預測,席勒研究顯示高值對應低未來報酬,反之高報酬,為長期投資者指引方向。

但它有侷限:

  • 非短期工具:專為長期設計,無法預測即時漲跌。高值時市場可能還漲(如非理性繁榮)。
  • 數據變異:不同來源在盈餘選擇或調整方法上微差,導致數值小異。
  • 經濟轉變挑戰:科技崛起與服務業主導,傳統盈餘定義可能不適合早期虧損但高潛力公司。

席勒教授強調,這是估值工具而非交易訊號,顯示可能狀態而非確定結果。視它為參考,非唯一依據。

如何取得席勒本益比數據?美股與台股概覽

想用席勒本益比輔助投資,先找可靠數據來源。幸好,美股S&P 500的數據容易取得。

推薦的數據查詢平台

  1. 耶魯大學席勒教授網站:最原汁原味的來源,定期更新S&P 500歷史數據,包括席勒本益比。下載CSV或Excel從這裡
  2. 聖路易斯聯儲FRED:可靠經濟資料庫,提供S&P 500席勒本益比,含圖表視覺化。查看此頁,數據源自席勒。
  3. 其他財經平台:如彭博、路透,常引用席勒數據,但確認更新與來源。

當前美股S&P 500席勒本益比分析與歷史對比

S&P 500席勒本益比是全球焦點,歷史平均約17倍,但波動大:

  • 高點:2000年約45倍,近年科技熱潮推升至35倍以上,顯示偏高。
  • 低點:1980年代約7-8倍,嚴重低估。

解讀時,比對歷史平均、高低。若遠高平均,報酬潛力低;遠低則機會大。

(建議插入圖表:S&P 500席勒本益比歷史趨勢,標平均、高低及當前值)

台灣股市如加權指數或0050的適用性與估算方法

台灣股市席勒本益比數據不像美股那麼成熟,無官方長期系列,主要因歷史短、數據一致性差,以及指數編制不同。

但概念仍有價值,可近似應用:

  1. 借鏡美股:全球聯動,美股趨勢常影響台灣,高低位時台灣易受波及。
  2. 自算或借研究:有些部落格或機構試算加權指數或0050,蒐集十年成分盈餘並調整,但驗證可靠性。
  3. 參考全球ETF如VT: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涵蓋全球,可用其綜合席勒本益比作為廣義參考,雖非專屬台灣。

雖然無直接數據,席勒理念——平滑盈餘與通膨調整——對任何市場皆有用。結合美股參考與台灣本土指標,綜合評估。

席勒本益比在投資實務中的運用與判讀

作為長期估值工具,席勒本益比的高低透露市場訊息,助資產配置與策略規劃。

高低值代表的市場含義

  • 高席勒本益比(超歷史平均)
    • 含義:估值偏貴,預期過樂觀,或有泡沫。歷史上高位未來十年報酬低。
    • 建議:謹慎為上,減股票持倉,增現金債券,或轉價值股。
  • 低席勒本益比(低於平均)
    • 含義:估值便宜,情緒過悲,或經重挫。歷史低位未來報酬高。
    • 建議:好時機增持優質資產,準備反彈。

融入長期資產配置與策略

它像長期指南針,引導投資:

  1. 逆向思維:高位冷靜減碼,低位勇敢加碼。
  2. 動態配置:高時降股票、低時升,平衡風險。
  3. 精選標的:整體高時,找低估個股或產業。

重申:它是估值而非時機指標

它不預測明天漲跌或精準頂底,只給風險報酬大略。高位後可能還漲,低位前可能續跌。融入長期哲學,避免短線誤用。

美股具體建議

  • S&P 500超25-30倍,警惕,避高成長股,轉穩健資產。
  • 低於15倍,建倉指數基金如VOO或SPY。

它助建立理性視野,避追漲殺跌。

進階工具:超額席勒本益比殖利率

除了基本數值,席勒還推超額席勒本益比殖利率,比較股市與債市吸引力。

定義與計算

公式:(1 / 席勒本益比) 減 10年期公債殖利率。

  • CAPE Yield (1 / CAPE):股市長期盈餘收益率,反映每單位價格的長期獲利。
  • 10年公債殖利率:無風險基準。

它衡量股市超債的預期報酬,解答股市是否值得風險。

比較股市債市吸引力

  • 高正值:股市收益率遠超債,資金流入股,推升價格。
  • 負或近零:股市不吸引,資金轉債,或風險溢價高。

優勢:結合估值與利率,低利環境下高CAPE仍吸引。

資產配置價值

  • 調整比例:高ECY增股,低ECY增債。
  • 風險溢價:高值報酬豐厚,低值謹慎。

(建議表格:歷史ECY區間與未來報酬,或當前 vs 歷史)

如危機後低利率期,ECY吸引解釋牛市。補充CAPE,提供跨資產精準工具。

席勒本益比的侷限與批判:客觀使用

席勒本益比雖強大,但非完美,面臨批評。投資人需理性,搭配其他工具。

潛在侷限探討

  1. 會計變化影響:十年盈餘受GAAP變遷,非現金項目處理差異,影響可比。
  2. 新經濟難題:科技輕資產公司前期虧損高潛,傳統盈餘不全捕捉,如早期亞馬遜。
  3. 全球化複雜:跨國盈餘受全球因素、匯率、稅政影響,非單國內週期。
  4. 通膨調整爭議:CPI vs PCE等指標選擇,導致小差。
  5. 無法測非理性持續:高位可續漲數年,擇時難。

非萬能,須合併其他分析

它是工具之一,需多維整合:

  • 其他指標:傳統PE、PS、PB、DCF,多角驗證。
  • 宏觀因素:利率、通膨、政策、GDP、失業影響估值。
  • 基本面:公司模式、優勢、管理、成長。
  • 情緒技術:短期參考市場動態。

應用風險提醒

  • 單依風險:忽略其他,易誤判。
  • 新常態忽略:科技、低利或全球化下,歷史平均變。
  • 擇時陷阱:短線用易錯失或早退。

認識侷限,作為輔助,結合全面分析,決策更穩。

結論:席勒本益比的長期投資洞見

金融市場瞬變,短期噪音常迷人眼。席勒本益比透過十年平均與通膨調整,穿透迷霧,揭示長期價值。

它優於傳統本益比,平滑循環、校正通膨。歷史證明,預警泡沫如2000網路,高位報酬低;低位機會高。

超額席勒本益比殖利率補充,合估值與利率,比股債吸引力,助配置。

但非萬能,會計新經濟挑戰需注意。視為輔助,合其他指標、宏觀、基本面,建韌性框架。

它傳達長期智慧:避情緒,聚焦價值,逆向行動。高時警惕,低時進場。掌握它,培養理性分析,在投資路穩健前行。

持續學習,獨立思辨,融入哲學,做出適合決策。

常見問題 (FAQ)

1. 席勒本益比 (CAPE Ratio) 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它與傳統本益比有何不同?

席勒本益比(Cyclically Adjusted PE Ratio, CAPE Ratio)是由羅伯特·席勒教授發明,旨在提供一個更穩健的股市長期估值指標。其核心概念是使用過去十年經過通膨調整後的平均盈餘作為分母,而非傳統本益比僅採用單一年度或季度盈餘。這使其能平滑經濟景氣循環造成的盈餘波動,並消除通膨對歷史盈餘的扭曲,從而更準確地反映市場的長期估值水平。

2. 席勒本益比的計算方式是怎樣的?為何要使用十年平均和通膨調整?

席勒本益比的計算公式為:當前股價 / 過去十年通膨調整後的平均每股盈餘。使用十年平均是為了涵蓋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平滑短期盈餘波動;進行通膨調整則是為了確保不同時期的盈餘數據具有可比性,避免貨幣購買力變化對估值的影響。

3. 席勒本益比的數值高低代表什麼樣的市場意義?

當席勒本益比數值遠高於其歷史平均值時,通常意味著市場估值偏高,未來長期報酬率可能較低,甚至存在泡沫風險。反之,當其數值遠低於歷史平均值時,則可能暗示市場被低估,存在長期投資的良好機會。席勒本益比是長期估值指標,不適用於預測短期市場波動。

4. 我可以在哪裡查詢到最新的美股席勒本益比數據?

您可以透過以下權威網站查詢到美股S&P 500的席勒本益比數據:

5. 席勒本益比是否適用於台灣股市,例如評估0050的估值?

目前台灣股市(包括加權指數或0050)沒有官方或廣為人知的席勒本益比數據系列。這是因為需要長期的、一致且經過通膨調整的指數盈餘數據,而台灣股市的歷史數據收集和編制可能存在挑戰。然而,席勒本益比的長期估值概念仍具參考價值,投資者可透過類比美股趨勢或參考個別研究的近似估算來輔助判斷。

6. 除了預測市場高低點,席勒本益比還能如何應用在我的投資策略中?

席勒本益比主要應用於長期資產配置。它可以幫助投資者:

  • 建立逆向投資思維,在市場高估時保持謹慎,低估時敢於佈局。
  • 動態調整股票與債券等資產的配置比例,降低高估值風險,把握低估值機會。
  • 作為篩選整體市場風險的工具,引導投資者更專注於尋找具有內在價值的標的。

7. 超額席勒本益比殖利率 (Excess CAPE Yield) 是什麼?它如何輔助投資決策?

超額席勒本益比殖利率(ECY)的計算方式為:(1 / 席勒本益比) – 10年期公債殖利率。它比較了股市的長期潛在報酬(CAPE Yield)與無風險資產(10年期公債)的報酬差異。ECY為正值且較高時,表示股市相對於債市更具吸引力;反之,若ECY為負值或接近零,則股市吸引力相對較弱。它為投資者提供了跨資產類別的相對估值視角。

8. 席勒本益比有沒有缺點或限制?在使用時需要注意什麼?

席勒本益比的限制包括:對會計準則變化的敏感度、對新經濟模式(如科技公司)的估值挑戰、全球化對盈餘影響的複雜性、通膨調整方法的細微差異,以及無法預測「非理性繁榮」的持續時間。使用時應注意它並非萬能指標,應結合其他估值工具、宏觀經濟分析和企業基本面研究,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指標。

9. 歷史上,席勒本益比曾成功預警過哪些股市泡沫?

席勒本益比在歷史上曾多次成功預警重大股市泡沫,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 2000年網路泡沫:在泡沫破裂前夕,S&P 500的席勒本益比飆升至約45倍的歷史最高點。
  • 1929年大蕭條前夕:席勒本益比也曾達到近30倍的高位。

這些案例顯示其作為長期市場估值「溫度計」的有效性。

10. 如果席勒本益比很高,是否意味著股市即將下跌?

席勒本益比很高通常意味著市場估值偏高,未來長期(例如未來10年)的股市報酬率可能偏低,且潛在風險較高。但這並不直接預示股市「即將」下跌。市場可能在估值過高的情況下,繼續維持一段時間的「非理性繁榮」。席勒本益比是長期估值指標,而非短期進出場時機指標,投資者應避免根據其數值進行短線擇時交易。

發佈留言